字體大?。?span id="mes-big">大 中 小
索 引 號:111423LL00100/2022-58866 | |
發文字號:呂政辦發〔2022〕34號 | 發布日期:2022年06月16日 |
發文機關: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關 鍵 字: |
標 題:關于印發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的通知 | |
主題分類:其他 | 成文日期:2022年06月16日 |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現將《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6月1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2022-2035)
前言
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綠色低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對山西省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深遠意義。
本規劃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山西省“十四五”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呂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文件關于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把握當前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充分發揮呂梁在氫能產業上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著力構建“一體、兩翼、三港、四鏈”的氫能產業發展體系,實現“氣—站—運—車”全產業鏈發展,打造氫能產業閉環生態鏈,將氫能產業打造成支撐我市中長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把呂梁市打造成北方氫都和氫能制造與應用先行區。規劃期限為2022-2035年,近期為2022-2025年。
一、發展現狀
(一)規劃背景。
截至2021年底,全球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已制定或正在制定氫能發展規劃。全球在營加氫站達到659座。其中,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和韓國)、歐洲和北美在營加氫站分別達到420座、173座和54座,全球氫能發展正步入快速產業化新階段。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為氫能產業發展做好了頂層設計,從科技創新、財政支持等方面鼓勵氫能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已出臺近200個政策文件推動氫能在能源轉型、科技創新、“雙碳”行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是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直接推動了氫能產業化發展。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氫能產業發展,形成了以廣東、上海、北京為中心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山東、環武漢等五大主要氫能產業先行區,并逐漸輻射到周邊地區。我國已經支持培育了一批從事氫能產業關鍵技術研究和產品制造的企業,開展了氫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和汽車、氫燃料電池發電裝置等實踐探索,建設示范性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營造了氫能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山西省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省委、省政府在《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氫能產業發展。202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引導煤焦化氫、鋼焦化氫等一體化高效循環發展,布局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在規劃制定方面,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在產業鏈發展方面,晉能控股、京能集團、國新能源、長申潞寶、鵬飛集團、山西美錦等企業依托各自在化工、可再生能源、加氣站網絡等方面優勢已開展示范項目應用;山西國投海德利森已擁有年產加氫站系列裝備300臺套、加氫裝備核心部件1000臺套的產能。太鋼集團已建成70MPa燃料電池汽車用碳纖維全纏繞儲氫氣瓶生產線。中晉冶金率先實現氫基還原鐵技術突破,為國內實現鋼鐵行業清潔脫碳邁出了重要步伐。大同新研氫能一期已建成1000臺套/年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的自動化產線。中極氫能、大運汽車和成功汽車等整車企業也開展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呂梁市擁有3800萬噸的焦炭年產能和35億立方的非常規天然氣年產能,為大規模制氫提供了重要支撐,具有發展氫能產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先行一步的條件。依托資源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呂梁市將加快氫能產業創新體系建設,促進氫能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逐步形成立足山西輻射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的氫能制造與應用先行區。
(二)產業概況。
氫能產業鏈主要涵蓋氫氣制備、儲運、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及其應用等環節。其產業鏈圖譜如圖1-1所示。
氫的制備主要有以下三種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一是以煤炭、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氫;二是以焦爐煤氣、氯堿尾氣、丙烷脫氫為代表的工業副產氣制氫;三是電解水制氫,年制取氫氣規模占比約3%。生物質直接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及綠色煤制氫等技術路線仍處于實驗和開發階段,尚未達到工業規模制氫要求。
氫的儲存主要有氣態儲氫、液態儲氫和固體儲氫三種方式。高壓氣態儲氫應用廣泛,正在由固定式應用向車載儲氫應用的轉變;液態儲氫可分為低溫液態儲氫和有機液體儲氫,低溫液態儲氫目前僅在航天等領域得到應用,有機液態儲氫目前尚處于示范階段。固態儲氫也處于示范階段。
氫的輸運方式主要有氣態輸運、液態輸運和固體輸運三種方式。氣態輸運主要通過長管拖車和管道實現,高壓長管拖車技術較為成熟,管道運輸投資較大,目前規模較??;液氫輸運適用于遠距離、大運量場景,國內尚缺乏應用案例;固體輸運采用低壓高密度儲罐運輸,仍在技術開發階段。
加氫基礎設施是氫能利用和發展的中樞環節,根據氫氣來源不同,分為外供氫氣加氫站和站內制氫加氫站兩種。目前站內制氫因缺乏相關標準,應用受到限制。根據加氫站內氫氣儲存相態不同,加氫站有氣氫加氫站和液氫加氫站兩種。液氫儲運加氫站占地面積小、儲量大,能夠滿足大規模加氫需求。在氫壓力等級上,加氫站有35MPa和70MPa兩種供氫壓力等級。
燃料電池技術主要有堿性燃料電池、磷酸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和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從商業應用上來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是現階段的主流應用技術,已具備國產化能力,但生產規模較??;電堆產業發展較好,但輔助系統關鍵零部件產業發展較為落后;系統及整車產業發展較好,配套廠家較多且生產規模較大,但零部件對外依賴度高。
應用場景方面,未來主要用于交通、分布式能源等領域。在交通領域逐步應用于汽車、船舶、軌道交通,可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量,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在固定式發電領域可以作為建筑熱電聯供電源、微網的可靠電源與移動基站的備用電源;此外,燃料電池還能夠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在無人駕駛、軍用單兵、深海裝備等諸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三)發展條件。
1.區域資源優勢
呂梁是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和加工基地,工業副產氫資源豐富。全市現有化工產業園區5個,分別為:孝義梧桐煤化工園區、汾陽三泉焦化工業園區、交城經濟開發區、柳林高紅工業園區、文水百金堡科技化工工業園區。此外,還有擬建化工產業園區1個,即興縣氫能產業園,具體分布如圖1-2所示。這些園區中,孝義梧桐煤化工園區和交城經濟開發區已具備產氫條件,擬建的興縣氫能產業園也已經按照工業副產氫的生產路線進行園區規劃設計。
在天然氣重整制氫方面,呂梁市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豐富,是山西省發展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的重點區域。全市資源量約為2萬億方,占全省的10%,探明儲量3898.4億方。資源主要分布于河東、西山、寧武、霍西等4個煤田,其中主要為河東煤田,資源量約為2萬億方(實測保有資源5000億方,可用量約500億方),集中分布于呂梁市的臨縣、興縣、柳林、石樓、中陽等地,分為8個勘探區塊,分別為臨興(臨縣、興縣)、紫金山(臨縣、興縣)、三交北(臨縣、方山)、三交(臨縣、柳林)、柳林(柳林、柳林石西)、石樓北(柳林、石樓、中陽)、石樓南(石樓)、石樓西(石樓)。興縣液化天然氣提氦制氫已經開工建設。
在風電制氫方面,全市現有累計并網集中式風電項目25個,裝機143.9萬千瓦;分散式風電項目7個,裝機19萬千瓦。累計在建集中式風電項目3個,分別為交城會立、橫尖9.95萬千瓦風電項目、嵐縣王獅二期50MW風電項目和興縣石樓山風電場一期5萬千瓦風電項目,總裝機達19.95萬千瓦;在建分散式風電項目1個,為交口縣綠景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石口鄉20MW分散式風電項目,裝機2萬千瓦。累計已核準未開工集中式風電項目4個,分別是交城會立、橫尖5萬千瓦風電項目、華信中陽車鳴峪風電場30MW工程、興縣魏家灘25MW風電項目、興縣宏瑞信友25MW風電項目,總裝機可達13萬千瓦;已核準未開工分散式風電項目數8個,總裝機20.2萬千瓦。具體分布如圖1-3所示。
在光伏發電制氫方面,全市累計并網集中光伏項目16個,裝機80.5萬千瓦;分布式扶貧光伏項目裝機38.6萬千瓦。累計在建集中式光伏項目1個,為山西綠能星呂梁市嵐縣10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裝機10萬千瓦。累計已核準未開工集中式光伏項目10個,分別為臨縣白文鎮50MW光伏項目、國家電投孝義陽泉曲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交口200MW平價光伏發電項目、交口縣桃紅坡鎮二期100MW光伏發電項目、臨縣100MW農光互補光儲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嵐縣簸箕莊村100MW林(農)光互補發電項目、柳林留譽鎮100MW農光+儲能發電項目、大唐柳林縣100MW光伏發電項目、柳林縣100MW荒山治理光儲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柳林100MW平價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100萬千瓦,具體分布如圖1-3所示。
2.氫能成本優勢
呂梁市工業副產氫資源豐富,依托呂梁市化工產業園區,預計2023年全市可外供工業副產氫超過10萬噸,可滿足約1.7萬輛燃料電池中卡或8000輛燃料電池重卡用氫需求(按氫耗分別6公斤/百公里、13公斤/百公里,日行駛300公里計)。目前,世界上95%的氫氣通過石化燃料重整獲得,但是成本相對過高。電解水制氫每公斤耗電約60千瓦時,成本高達40—50元。呂梁市氫氣價格優勢突出,按照專業測算氫氣成本達到27元/公斤左右就能夠具備與燃油車相競爭的價格水平,而呂梁市氫氣生產成本有望低至8元/公斤,具有明顯的技術經濟性。
3.區位綜合優勢
呂梁位于山西省中部,市域范圍內共有7條鐵路,瓦日鐵路、太中銀鐵路、太興鐵路、呂臨支線、苛瓦鐵路、南同蒲鐵路介西支線、孝柳鐵路貫通全域,通車里程達724.4公里,總運力23250萬噸/年。呂梁市共規劃高速公路11條,通車里程共907.055千米,青銀高速、汾邢高速、大運高速穿境而過。全市擁有9個煤氣、電力、供水管網及消防特勤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齊全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較好的區位優勢與交通運輸能力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4.市場主體優勢
呂梁市擁有積極探索氫能產業的優質民營企業,如鵬飛、美錦等利用自身前期優勢在制氫、儲運、整車制造及產業園應用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山西美錦交城煤化工焦爐煤氣制氫項目已建成投產,二期擴大項目也具備投產條件。項目利用美錦焦化產業過程中的焦爐煤氣生產燃料電池用高純氫,2022年產能可達2萬噸/年,同時借助自身全國布局氫能產業的領跑優勢為本地氫能產業項目提供技術、資金和人才保障。鵬飛集團2022年落地在建的鵬灣氫港項目(一期)預計可提供高純氫2萬噸/年,到2025年高純氫產能預計可達20萬噸/年,并建立碳中和研究院,收購東風集團汽車制造子公司,即將在呂梁落地燃料電池重卡制造項目。
5.應用場景優勢
氫能是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能源消費轉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交通終端應用場景上,呂梁市擁有物流重卡、化工園區短倒物流車、鐵路貨運物流以及市政公交車、環衛車等豐富的潛在場景。特別是在物流重卡和化工園區物流等中重型車輛應用方面特色優勢明顯,全市現有重卡68000輛、中大型客車3300輛、救護車350輛,還有城市環衛車、礦山渣土車、廠區工程車等,卡車及專用車應用市場龐大。通過“柴改氫”、“氣改氫”,可助力氫能汽車示范城市創建和低碳交通建設。在工業終端應用場景上,呂梁煤化工企業眾多,用綠氫耦合煤化工產業,可實現壓煤減碳、節能降耗的目標。
6.發展環境優勢
呂梁市自上而下對氫能產業全力支持,并將氫能產業列入“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及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進程中,呂梁市將氫能產業作為能源轉型與結構優化的突破口,以及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立足全市氫能產業綜合優勢,致力于在建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系統中發揮榜樣作用,努力成長為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中的中堅力量。
(四)發展機遇。
1.氫能已成為全球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資源約束,氫能作為“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靈活智慧的能源載體”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相繼將氫能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積極推動氫能產業商業化應用。國際氫能源委員會指出:發展氫能源是未來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方式,能夠催生相當于2.5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創造3000多萬人的就業機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20%左右。
2.“碳中和”國家戰略倒逼氫能產業加快發展
發展氫能產業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國家層面的碳中和承諾將倒逼氫能產業加快發展。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為代表的氫能產業集群區,氫能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按照相關預測,到2050年我國氫能年需求約6000萬噸,氫能占終端能源比重將達到10%,氫能產業的規?;蛧a化,進一步帶動后端市場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3.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多重政策支持
2020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應用的通知》(財建[2020]394號),提出打造“十城千輛”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格局,中央財政將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范城市給予獎勵。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對我國氫能產業規劃進行了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了氫能產業在我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和中長期目標,為各地區氫能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將氫能產業布局納入“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充分利用我省氫能資源優勢,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加快發展。
(五)面臨挑戰。
1.應用示范有待開展,應用標準亟待建立
目前呂梁市氫氣供應網絡規劃缺失,無論是加氫站等基礎設施配套,抑或氫能燃料汽車示范應用推廣量,距離一個產業的市場規模和能級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氫能產業是一個尚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的新興產業,完全依靠市場,短期難以形成內生增長和自主創新的產業生態,必須強化政府的引導力,統籌抓好基礎配套和示范應用。氫能產業為新興產業,行業缺乏統一的應用標準,產品難以有效推廣,企業和政府應積極推廣應用標準的建立,為產業發展奠定先行基礎。
2.產業鏈條尚不完整,發展重點有待明確
從產業鏈看,在高性能氫氣儲運裝備和材料等方面缺少優質企業,在氫燃料檢驗檢測標準及配套裝備產品上有待突破。從發展方向看,呂梁現有的氫能布局基本涵蓋了制、儲、運、加、用等各個環節,但缺乏明確的發展重點,區域在資源稟賦、市場主體、應用場景等方面的特色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品牌價值和行業影響力有待提升。
3.研發平臺有待建立,創新集聚尚未形成
呂梁市氫能產業在核心技術上與發達地區仍有一定差距,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氫燃料電池電堆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二是高性能儲氫材料及相關配套零部件。為促進氫能產業創新發展和安全發展,呂梁市需要加快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推動氫能產業技術創新并形成集聚。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綱領性文件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總體思路和要求,充分發揮氫能在零碳排放、氫能與熱、電三能快速高效互換的優勢和在構建新的電力、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低碳清潔發展體系中的萬物互聯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呂梁市氫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優勢,統籌規劃呂梁市現有的涉氫企業,加強氫能源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推動氫能產業與電力供應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呂梁綠色低碳能源保障體系,大力推動呂梁市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戰略。
實施“一體、兩翼、三港、四鏈”發展戰略,實現“氣—站—運—車”全產業鏈發展,打造氫能產業閉環生態鏈。一體,就是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搶先布局氫能產業,實現集群發展、抱團前進,打造千億元級的呂梁氫都,建設山西省氫能產業制造與應用先行基地;兩翼,就是依托鵬飛、美錦兩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氫能產業;三港,就是建設氫能供應之港、技術研發之港、裝備制造之港;四鏈,一方面是制氫的四條生產鏈,即天然氣制氫、工業副產制氫,電解水制氫及煤氣化制氫;另一方面是制氫、儲運、加氫、應用四個環節構成的氫能全產業鏈。
立足于呂梁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優勢,研判氫能產業發展趨勢,準確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以資源優勢為保障,建設山西省及京津冀地區氫能源供應基地,打造呂梁市氫能供應之港;以“資源共享、平臺服務”思路建設技術轉化共享研發基地,圍繞“綠色”煤制氫、氫氣安全高效儲運和質子膜電極等氫能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技術攻關,打造呂梁市氫能技術研發之港;吸引生產型企業落地,做大做強氫能裝備制造環節,以儲運設備、氫氣液化設備、特種車輛及配套設備、氫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主,打造呂梁市氫能裝備制造之港;最終將呂梁市打造成山西省氫能制造與應用先行區。
(三)發展目標。
呂梁市氫能產業的發展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近期(2022–2025年)試點示范階段、中期(2026–2030年)產業鏈完善階段和遠期(2031–2035年)商業化應用階段。
近期目標(2022-2025):到2025年,積極利用工業副產氫,建成以工業副產氫為主、天然氣制氫等為輔的氫能保障能力和完善的供應網絡;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并圍繞制氫、氫氣瓶及壓縮機、加氫站及加氫設備、動力系統集成、氫能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示范園區。打造華北地區重要的氫能供應基地和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高地,形成相對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條,氫能產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不低于3%;創建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5家,市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超過5家;力爭引進和培育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氫能龍頭企業,培育氫能上市公司3家以上,引進和培育氫能龍頭企業10家以上,氫能相關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突破50家,培育專精特新創新企業不少于10家。
供氫網絡基本形成,多應用場景推廣,初步建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氫能應用先行城市。氫能供應能力20萬噸/年以上(含高純氫及燃料電池用氫10萬噸/年以上),其中,工業副產氫產能15萬噸/年,天然氣重整制氫產能5萬噸/年。氫能運輸管道示范5條以上,長管拖車500臺以上。在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制造方面,建成具有加氫功能的綜合能源站50座,初步建成面向華北地區的氫能供應基地;氫燃料電池汽車電堆產能達到15000套,氫能動力系統產能達到10000套,形成輻射全國的氫能裝備制造基地。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突破5000輛,其中氫燃料公交車、重卡車、物流車占比達到90%以上,打造10條以上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線,并以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氫能重卡車、環衛車、觀光車、叉車、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等試點應用。
中期目標(2026-2030):到2030年,形成規?;稍偕茉粗茪渑c工業副產氫結合的供氫格局,積極開展“綠色”煤制氫、生物制氫和光解水制氫的技術研發和示范,發展成為氫能產業鏈完備、創新能力強勁、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多樣,并具有國內重要影響力的氫能產業發展示范城市。氫能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企業R&D經費占GDP比重不低于5%;引進和培育氫能龍頭企業20家以上,培育專精特新創新企業不少于20家;氫能供應能力不低于50萬噸/年,其中高純氫不低于25萬噸/年。管道運氫、長管拖車基本滿足區域運輸能力,建成液氫儲運示范點5家以上。力爭建成具有加氫功能的綜合能源站100座,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突破3萬輛,打造100條以上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制、儲、運、加、研、用于一體的氫能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遠期目標(2031-2035):到2035年,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綠色”煤制氫、生物制氫和太陽光解水制氫多元發展的供氫格局,供氫成本進一步降低,氫能供應網絡全面形成,打造成華北地區重要的氫能供應基地。實現高密度高安全儲氫,完成氫能管網布局。形成氫能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氫能產業成為呂梁市的重要支柱產業,推動呂梁建成中國氫能產業商業化創新發展引領區。氫能產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企業R&D經費占GDP比重不低于8%;培育專精特新創新企業不少于30家;氫能供應能力不低于80萬噸/年,其中高純氫不低于50萬噸/年。形成管道運輸、長管拖車、液氫儲運協同互補的氫氣運輸體系。力爭建成具有加氫功能的綜合能源站200座,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突破5萬輛,全市90%以上的工業園區、公交線路普及氫燃料電池汽車。
三、產業布局
(一)總體原則。
鍛造長板與補齊短板相結合。鍛造長板是指發揮呂梁市在氫氣制備、短倒運輸、重卡應用等環節的優勢,塑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在上游氫氣制備環節,呂梁市在工業副產氫、新能源電解水制氫等方面均有突出優勢,產能和成本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游氫氣運輸環節,呂梁市在化工園區短倒運輸方面有特殊優勢。下游氫能重卡應用優勢突出。鵬飛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合作已經在孝義布局汽車生產。美錦氫能也在呂梁市積極布局氫燃料汽車生產線。補齊短板是指呂梁市在氫氣儲存、運輸、加氫站布局等方面要加快布局,開展儲氫、運氫關鍵設備研發,加強綜合能源站布局建設,推動形成制儲運加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
經濟可行與適度超前相結合。經濟可行是指產業的布局要考慮經濟效益的可行性,選擇制氫成本低、具有經濟可行性的技術路線和產業發展路徑,避免因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帶來的資金風險,最大程度降低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適度超前是指結合氫能產業技術趨勢、技術成熟度和市場需求,重點聚集國內、國際已經處于商業化階段的細分產業方向和產品技術環節,引導產業超前布局。如布局液氫儲運、管道運輸等未來氫能運輸方式,積極開展應用示范,引導企業超前部署。
(二)發展方向。
以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為導向,呂梁市未來氫能產業發展踐行“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策支撐和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采用“健全產業鏈、培育大企業、形成大產業”的發展思路。一是以拓展工業副產氫為主導,中遠期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綠色”煤制氫,穩步提升上游的氫能供給能力,搶占競爭優勢。二是積極規劃建設氫能綜合能源站網絡,拓展氫燃料車輛示范場景,通過構建“氣-站-運-車”運行體系,實現氫能就地生產、就地消納、低成本高效運營。三是大力發展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發展氫氣制、儲、運、加、燃料電池車輛等環節的高端裝備產業鏈,引入有資質的國內外技術領先水平的龍頭企業,搶占競爭優勢。
(三)空間布局 。
依托呂梁較為豐富的制氫資源和氫能產業發展基礎,以孝義、交城、汾陽、柳林等為主要載體,引導產業要素資源向相應區塊集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鏈互補、應用鏈互連、科技鏈互促,著力構建“雙帶引領、多點支撐”的產業空間格局。
1.雙帶引領:打造氫能產業東、西兩條示范帶
東部示范帶以汾河流域為主要承載區,依托孝義、汾陽、文水、交城在氫源上的優勢地位和緊鄰大運高速和山西綜改區的區位優勢,打造氫能技術研發創新集聚區,形成產業發展示范帶。規劃建設孝義氫能產業生態園,打造集氫能制取提純、氫能裝備制造、氫能技術研發、氫能示范應用等為一體的氫能產業發展高能級承載區和創新集聚區,著力引導產業集聚。
依托鵬飛集團等龍頭企業和行業總部的發展實力,加快形成更具競爭力和集聚力的氫能產業鏈。強化科研支撐,依托清華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資源,建設山西氫能研究中心,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氫能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聯建技術中心,引進及打造一批氫能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和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大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氫能產業創新平臺和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強區域聯動,構建高效協作的區域氫能產業創新孵化和會議商務網絡,加強與交城、汾陽、文水等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協同發展。創新集聚區依托鵬飛碳中和研究院,與中設集團、TUV南德集團合作開展氫能裝備標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的制定,搭建安全培訓平臺,建立碳交易平臺等相關科研開發工作。與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儲氫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進行固態儲氫材料以及關鍵設備開發。與西安交大、日本千代田、賽鼎設計院合作,進行有機液體儲氫、脫氫工藝以及關鍵設備的開發。與上海申能、厚普股份、美國查特、國富氫能等企業合作,開展加氫站外供氫、現場制氫、液氫加氫站、加注一體化模式的研發與示范應用。
西部示范帶以沿黃干支流為主要承載區,依托興縣-中陽-交口充足的光照資源與采煤沉陷區土地及呂梁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要素集聚效應,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的綠色氫能示范基地,規劃建設綠色礦山與綠色氫能智慧交通產業帶,打造集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儲能調峰、氫能裝備制造、氫能技術研發、氫能示范應用等為一體的綠氫產業發展高能級承載區和創新集聚區,著力引導產業集聚。
依托山西美錦能源及控股參股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開展“氫氣制備-儲運-綜合能源站網絡-氫能重卡產業鏈示范應用-氫能大數據平臺與碳資產管理”鏈條的構建,在山西省內與太原、晉中、大同、長治等區域形成產業互補、協同發展,并跨區域向東打通與京津冀城市群、向西打通與陜西、內蒙西北城市群氫能物流通道,將呂梁打造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和西北部城市群重要的“氫源供應基地”和“山西省氫能保障中心”,并逐步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重載貨運零碳物流示范基地”。大力推動氫能項目和創新團隊集聚,支撐集聚區協同開展氫能產業國際交流合作和產業創新孵化,積極參與山西氫走廊建設,推動完善面向京津冀區域的氫能創新交流、區域合作、產業服務等特色功能,打造華北地區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與交流合作高能級平臺,不斷提升氫能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2.多點支撐:打造興縣“非常規天然氣制氫”“綠色煤制氫”、石樓“天然氣制氫”基地,發展柳林、交口、臨縣、嵐縣等多個產業發展支撐點”
發揮呂梁地區豐富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優勢,構建以工業副產氫為主導,非常規天然氣制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多點開花的綠色氫能示范帶,完善呂梁市“四鏈”布局。充分發揮氫能零碳、低成本電熱聯供、分布式儲能等優勢,將氫能與電力深度結合,作為“源網荷儲”儲能端的新型解決方案,實現呂電呂用要求下的快速低成本電力調峰,加大新能源電力的入網比例,加快新時期呂梁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的進程。
在空間分布上,在興縣、石樓縣打造“綠色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基地。在興縣依托固賢煤礦800萬噸產能建設年產13萬噸高純氫、180萬噸甲醇項目,攻關液氫制備儲運技術,提升氫氣產量及質量,突破液氫制備儲運等關鍵核心技術;在石樓縣利用豐富的煤層氣資源,建設天然氣制氫項目,實現煤層氣的零碳利用;同時整合平川縣焦化企業和美錦集團產業轉移,形成年產3萬噸焦爐煤氣制氫及配套物流集運站,以發展氫能產業為抓手助力石樓縣脫貧攻堅;柳林依托化工園區,側重發展工業副產氫;臨縣、嵐縣積極發展以風電為主導,交口積極發展以光伏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制氫。
四、重點任務
(一)以雙帶示范為核心,打造氫能產業集群標桿。
依托鵬灣氫港氫能產業園和綠色礦山與綠色氫能智慧交通產業帶,結合呂梁以及周邊城市產業特點,構建符合產業集群發展方向的全產業鏈,吸引氫能制取、儲運、加注和應用環節的研發、制造、檢測機構和具有二氧化碳利用和儲存技術的孵化中心、氫燃料汽車大物流運輸中心、氫安全教育平臺落地呂梁市,逐步形成以雙帶示范為引領,帶動呂梁市全產業鏈集群發展一體化,逐漸做大呂梁市氫能產業規模和增強核心競爭力。
1.氫氣制備與提純環節
依托呂梁市煤化工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焦爐煤氣等工業副產氫,作為呂梁市氫能產業近、中期發展主要氫源。依托汾河流域示范帶,2022年建成工業副產氫規模2萬噸/年項目,2025年實現工業副產氫規模10萬噸/年,2030年打造年產20萬噸工業副產氫基地。穩步推進分布式甲醇制氫、分布式天然氣制氫。推動“煤氣化+CCUS”耦合低碳煤制氫進行工業示范。在“煤氣化+CCUS”耦合低碳制氫技術成熟后,進行規?;l展。依托沿黃干支流示范帶,開展風電、光伏制氫,實現可再生能源制取綠氫,2023年建成光伏裝機150萬千瓦,電力儲能調峰制氫0.8萬噸/年;2025年建成光伏裝機300萬千瓦,電力儲能調峰制氫1.5萬噸/年;以及根據使用場景,穩步推進煤制氫、分布式甲醇制氫、分布式天然氣制氫。
構建呂梁市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電網靈活調峰電解水制氫、化工原料制氫、煤制氫的多元化制氫格局,為呂梁市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氫源保障,并輻射省內周邊地區、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預計到2030年在引領區建成30萬噸/年制氫能力的氫能供應基地,形成一批低碳化技術示范項目。
2.氫能的儲運和加注環節
依托國內現有技術進行35/70MPa及以上高壓氫氣儲罐、天然氣管網輸氫、純氫管道輸送、天然氣摻氫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開發,形成氣態儲運、液態儲運、固態儲運、有機液體儲運和天然氣管網混合儲運的多元儲氫和輸氫體系。在加氫站方面,推動本土企業與上海申能、厚普股份、美國查特、國富氫能、德利森、中鼎恒盛、氫源嘉創等企業開展合作,開展加氫站外供氫、現場制氫、液氫加氫站、加注一體化模式的研發與示范應用。預計2022年、2023年、2025年和2030年在引領區分階段建成20座、25座、30和50座1000kg級加氫站,逐步構建完善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網絡。
3.氫能裝備制造
在氫燃料電池制造方面,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國內氫燃料電池龍頭企業如上海重塑、深圳氫藍時代、國鴻氫能、鴻基創能等企業在呂梁市建設氫燃料電池生產基地,打造大功率石墨電極燃料電池和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生產線;同時,鼓勵本土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國內外技術引入實現對膜電極、質子交換膜、催化劑、氫氣循環泵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開發,并進行示范和生產,2022年開始建設氫燃料電堆生產線,到2025年將形成15000套氫燃料電堆、10000套氫能動力系統生產線,未來將逐步進行技術升級和產能升級。
在燃料電池汽車制造方面,依托呂梁市的產業基礎和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龍頭車企,加快氫燃料電池整車裝配和關鍵技術突破。2022年開始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線,2023年底形成3萬輛/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2025年總產能達到5萬輛/年,產品覆蓋重卡、物流車及專用車等車型,未來將逐步進行技術升級和產能升級。
4.氫能應用領域
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方面,依托呂梁地區,特別是東、西示范帶化工園區對焦炭、原煤、洗精煤的運輸需求,2022年推廣100輛氫燃料電池中重卡,初步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到2023年,充分依托呂梁市煤炭、焦炭、化產等大宗商品的汽運市場,重點推廣氫燃料物流車、中重卡等車型,運營數量上升至500輛;2025年繼續重點推廣氫燃料物流車、中重卡等車型,全市運營數量達到4500輛。同時依托呂梁市市區客運、紅色旅游線路推廣氫燃料公交車、旅游大巴車等車型,打造“綠色零碳”旅游線路,預計2025運營數量達到500輛,合計呂梁市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5000輛;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燃油車的限制,到203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將覆蓋公交車、中重卡、乘用車、特種車輛等全部車型,呂梁市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3萬輛,其中氫燃料電池中重卡達2萬輛,占現有重卡總數的1/3,基本實現“柴轉氫”目標。與此同時,呂梁市將推進氫燃料電池在固定應急電源、移動電源和氫燃料電池家用熱電聯供系統的開發、生產和試點建設,加速氫能與當地電網深度融合進程。重點發揮氫能在低成本儲能、快速有效轉換、降低負荷調峰、全程零碳排放等方面優勢,構建呂梁當地靈活有效、低碳綠色的多元化電力體系,助力呂梁電力系統深化改革,優化當地能源產業結構。
(二)建立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健全氫能產業創新體系。
1.建立氫能產業研發平臺
鼓勵本土企業聯合清華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重點高校,積極引入中設集團、東方電氣、德國TüV SüD南德意志集團、美國查特等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資金,建立呂梁市氫能產業研發平臺,著重進行氫能基礎技術研發、氫能企業孵化、氫能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氫能制造業。
2.完善創新激勵制度與人才引進制度
改革人才引進、使用、管理體制機制,加大對氫能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力度,賦予氫能領域領軍人才技術路線決策權、項目經費調劑權、創新團隊組建權、薪酬分配自主權。不斷吸引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在呂梁市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氫能產業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創新能力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等。全力打造呂梁市“技術+人才+資本+服務”四位一體科技成果產業模式。
(三)建設以氫燃料商用車為主的氫能裝備生產基地。
依托呂梁市重載貨運應用場景優勢和鵬飛、美錦兩大企業的市場主體優勢,在呂梁市與太忻經濟區形成產業互補、協同發展的氫能汽車產業集群,搭建上游制氫、儲運、加注核心裝備,下游燃料電池雙極板、電堆、系統、整車完整產業鏈,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建立氫能源“產-學-研-用”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和品牌。
(四)開展產業鏈應用示范,打造全場景氫能應用示范城市。
將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通過示范應用,加速全市氫能產業化、規?;蜕虡I化進程。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在近期探索和示范基礎上,逐漸形成覆蓋全市的制氫、儲氫、運氫和加氫配套基礎設施網絡。
2022年-2025年,重點開展制氫、氫燃料電池及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的示范。在氫源供應方面,布局大型氫氣規?;迫?、提純、運輸工程,形成覆蓋全市的氫氣供應網絡。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及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積極引進國內龍頭企業,建成氫燃料電池及汽車生產線。在氫能應用方面,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試點示范;打造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線路,進行城市間中短途大巴的示范,其中率先在離石區開通2條,孝義市、交城縣各開通1條氫能城市公交運營線路;推廣氫燃料中巴車作為政府用車的示范應用;在城區內物流密集區域,推廣氫燃料電池物流車的應用;打造垃圾清運、灑水車等氫燃料市政車輛的示范城市;依托呂梁地區紅色旅游線路,在知名旅游景點內開展綠色氫燃料旅游用車、擺渡車等示范標桿項目;打造煤炭運輸氫燃料重卡示范線,加快重載汽車“柴轉氫”試點。
2025-2030年,進一步拓展氫能應用范圍,推進氫能社區示范工程。在學校、商場及居民小區等區域發展燃料電池基站備電、熱電聯供、分布式發電/儲能及應急救災等;鼓勵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在消費電子、無人機、工業場景、家用電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與鐵塔公司、電網公司在備用電源、特別是通信設備備用電源環節開展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示范項目。
(五)建設重載貨運零碳物流示范基地。
一是開通氫能重卡物流示范線?;趨瘟菏胸S富的重載貨運場景,在礦區與工業園區推廣應用氫能重卡,對內部短倒車輛、長途貨運車輛進行分步替換,率先打造省內最大規模氫能重卡示范應用,有效降低重載貨運領域排放,為我國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做出示范引領。其中率先在交城、孝義、興縣、中陽等工業園區進行短倒車輛替換,開通交城-柳林氫能重卡物流示范線。
二是成立氫能重卡運營平臺,打造集大數據監控、實時分析、售后服務、應用示范、氫能減碳認證及交易平臺于一體的氫能車輛推廣平臺。
(六)建設氫能智慧綜合能源站網絡。
圍繞氫能車輛應用場景,依托鵬飛集團、美錦集團等大型企業,在呂梁市范圍內為示范專線配套建設約40座氫能綜合能源站,其中,鵬飛集團重點對呂梁市五條主要煤炭運輸線路上的綜合能源加氫站進行布局,美錦集團在部分區縣布局綜合能源加氫站,構建服務高速、國、省道物流沿線重卡車輛及公交、物流、市政車輛的氫能加注網絡。在加氫站設施配備上,基于智能數字化和大容量35/70MPa加氫技術,建設具有全站安全自感知、設備實時監測等多種功能的全天候商業化智慧加氫站、油氫綜合站、氣氫綜合站及“四合一”綜合能源站。
(七)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按照示范城市入圍要求,2022年率先在呂梁市完成“氣-站-運-車”場景的初步構建,形成6—8條示范運行路線。在離石區、孝義市、交城縣開通氫燃料城市公交運營線路,新增氫能公務車輛應用,并開展氫能環衛車的試點應用;在交城、興縣、中陽等工業園區進行短倒車輛替換,開通交城-柳林氫能重卡物流示范線,2022年推廣氫燃料重卡100臺以上,配套建設20座加氫站,部署10臺以上運氫長管拖車。2022年累計實現投放氫能公交車18臺,氫能中巴公務車5臺,氫能智能通勤車2臺,為申報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創造條件。
五、保障體系
(一)機制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設立呂梁市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全面指導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加快氫能產業項目落地。二是強化績效考核,依據規劃任務,明確各部門職責,將氫能產業發展任務尤其是氫能制儲裝備、加氫站及涉氫專區建設和氫能車輛推廣應用任務納入領導績效考核,加強監督和管理,確保規劃任務扎實推進。三是在呂梁市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指導下,組建呂梁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產業情報研究、企業聯絡、政策執行等方面的工作。
(二)政策保障。
加強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科技創新等政策的精準扶持。全面落實國家關于支持氫能產業發展政策,落實氫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支持政策,以及享受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及后補助、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優惠政策。一是制訂試行《呂梁市加氫站建設審批與管理辦法》,明確行政審批部門,出具具體的審批和管理辦法,保障加氫站的順利推進。二是制定氫能產業領域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大力招引氫能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應用檢測及各類高技能應用型創新人才。三是支持企業聯合制定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搭建專利池運營、標準創制和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增強企業專利交叉授權和打包授權能力。四是出臺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支持政策。開設燃料電池汽車辦證綠色通道,出臺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政策、交通運輸路權政策、環保政策、創新生態建設政策、金融促進產業發展政策、監管與服務保障機制等,加大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和應用力度。五是在氫能產業相關領域和相關企業優先實施“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體現氫能產業發展的呂梁特色和呂梁速度。
(三)要素保障。
一是優先保障用地。通過清理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向上爭取點供指標等多種方式,集中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優先保障涉及氫能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的項目用地需求。二是給予地價傾斜。對符合條件的氫能工業投資項目,優先推薦省級重點項目申報,參照省重點項目工業用地扶持政策,實施差別化優惠地價。三是優化審批流程。積極探索并聯審批、容缺審批等用地審批方式,建立用地審查報批綠色通道。四是探索建立區域碳市場。開展氫能燃料電池車碳排放收集工作,加快相關標準落地,推動減碳指標線上交易。
(四)資金保障。
一是重點做好科技研發和示范應用兩方面的資金保障,重點用于燃料電池車輛推廣、加氫站建設、加氫終端等補貼?;I建氫能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投向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特別是鼓勵氫能重載貨運車輛推廣,對運費、通行、停車費給予補貼或減免。二是研究出臺減稅降費政策。針對氫能產業相關企業和項目,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政策,出臺稅收和各類費用減免的政策措施,著力推動氫能產業發展。三是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與氫能企業銀企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氫能產業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四是合理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助力氫能產業加速發展。
(五)安全保障。
建立呂梁市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氫能產業安全委員會、氫能產業安全專家工作組和加氫站專家組,發揮監管指導作用,建立健全氫能產業安全保障體系,嚴格涉氫項目尤其是加氫站的審批準入,制定完善的氫安全生產管理考核制度,強化氫安全運營監控,強化對氫能生產、儲輸和應用中重大安全風險的管控,并應從嚴做好安全風險化解措施。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氫安全管理。逐步建立氫能源制、儲、輸、運、加注和應用在線檢測系統,實時跟蹤監測。強化氫安全教育,利用各類媒體普及氫安全知識,提高全社會對氫能源安全性的認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解讀鏈接:【圖解】市發改委關于《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的解讀
????政策咨詢:市發改委??服務業科 8239747